专家介绍慢性前列腺炎的流行病因学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重不一。局部常表现为排尿不适、尿频、尿急、排尿时后尿道有灼热感、有尿不尽感;晨起或大便时尿道口流出少许稀薄乳白色分泌物;腹部、会阴部、肛门及大腿内侧或腰骶部隐痛不适、钝痛或坠胀感;有时伴有睾丸、龟头钝痛;全身可表现为腰酸、乏力、易疲劳;可有神经衰弱症状,如失眠、健忘、精神抑郁等神经官能症表现,常伴有性功能障碍如勃起功能障碍、早泄、遗精和射精痛等。
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前列腺炎进行了重新分类,新的分类法将前列腺炎划分为:Ⅰ型前列腺炎(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Ⅱ型前列腺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Ⅲ型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CPPS)和Ⅳ型前列腺炎(无症状的炎症性前列腺炎,AIP)。其中Ⅲ型前列腺炎(CP/CPPS)又进一步区分为ⅢA型(炎症性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也称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ⅢB型(非炎症性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也称为前列腺痛)。NIH的这个分类方法在前列腺的炎症性或疼痛性的炎症分类中是比较有意义的,然而研究发现54%的前列腺炎患者可以出现前列腺以外的其他许多区域的疼痛不适,例如阴囊、会阴、腹股沟以及膀胱区域的疼痛不适,该分类方法未能将盆底和下尿路作为一个功能整体进行考虑。
病因与发病机制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学十分复杂,尽管对其众多的发病机制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但均没有突破性进展。目前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可能是由于前列腺及其周围组织器官、肌肉和神经的原发性或继发性疾病,甚至于在这些疾病已经治愈或彻底根除后,它(们)所造成的损害与病理改变仍然在独立地持续起作用,其病因的中心可能是感染、炎症和异常的盆底神经肌肉活动的共同作用。因此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因素的作用,任何单一器官或单一的发病机制都不可能合理解释前列腺炎的众多复杂的临床表现,而往往是多种因素通过不同的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可能有一种或几种起关键作用。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可能也与遗传易感性有关,并确实存在一些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与健康男性遗传差异的证据。深入研究慢性前列腺炎的某些遗传特性的改变可能发现慢性前列腺炎易感的原因,揭示前列腺炎的某些发病机制,预测前列腺炎的预后,为个体化治疗前列腺炎提供依据,并为寻找某个(些)特异的基因表达改变或异常,进行前列腺炎的基因预防与治疗奠定基础。
慢性前列腺炎的流行病因学
目前,与前列腺炎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文献报道不多,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和该病对公共健康事业造成的巨大经济负担还难以准确估计,一些国家和地区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社区居民慢性前列腺炎流行病学调查,初步结果表明:前列腺感染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以成年男性最多,是50岁以下男性就诊于泌尿外科的最常见原因,但是单纯依靠年龄因素判断前列腺炎是不恰当的,许多研究提示中老年男性前列腺炎的发病率也可以很高。一些疾病明显与慢性前列腺炎有关,例如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泌尿生殖道的炎症性疾病(尤其是性传播疾病)、精索静脉曲张、痔、前列腺静脉丛扩张等。尽管无直接证据表明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有关,但近年来的一些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前列腺炎病史与前列腺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这个资料分析的数据还不完善,也不能除外检测的偏差。
对前列腺液内白细胞的新认识
一直以来,临床诊断慢性前列腺炎都是依据前列腺液内白细胞水平增高,并根据是否存在细菌来进行疾病的分型。但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前列腺液内白细胞增多不一定说明有细菌感染的存在,而且前列腺液内白细胞的多少与临床症状无关,对于选择治疗方法和估计预后也没有太大的帮助。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内白细胞的意义有待重新认识。
临床症状的客观评价
为了将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症状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并应用于统一分析和科学研究,美国国家健康机构(NIH)组织专家制定并提出了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症状的客观评分标准: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chronicprostatitissymptomindex,CPSI),可以用来研究前列腺炎的三个重要症状:疼痛(部位、严重性和频度)、排尿异常(排尿刺激症状和阻塞症状)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一共有9个问题,具有客观、简单、方便、快速为患者接受等特点,并具有稳定性、可重复性、高度的辨别性和一定的心理测试性质。
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特点
目前还没有诊断慢性前列腺炎的“金标准”,可用于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的意义非常有限,仅有不到5%的临床医生采用寥寥无几的客观依据来诊断前列腺炎。尽管在疾病的早期可以通过临床症状而初步诊断,但须依据现代检查手段进行必要的检查,并除外其他的泌尿外科疾病与异常后才能够确定。所以,慢性前列腺炎往往是一种排除性或缺陷性诊断,分类诊断依据也是排除方法,即缺乏其他类型前列腺炎的阳性特点。毫无疑问,一些基本的传统诊断方法和治疗选择仍然是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但是它们必须被赋予新的更广阔的含义并重新评价其作用。
精神心理状态的调整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约有半数以上合并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其中有1%-5%的患者出现自杀倾向,尤其是多方求医、久治不愈者,精神痛苦有时大大超过疾病本身的影响,并为此四处求医,往往难以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则又会加重病情和思想负担,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医患之间的深入交流十分重要,并往往需要适当配合抗抑郁、抗焦虑治疗和心理调整,尤其是对于合并严重精神心理症状的患者。 方法和估计预后也没有太大的帮助。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内白细胞的意义有待重新认识。
下一篇:前列腺炎禁吃那些食物
医生团队 — 经验丰富医生亲诊
手机挂号 — 私密提问,直享优惠